回顾我的申请之路,虽有坎坷,但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也算顺利。希望作为一名再来人,给学弟学妹一些新鲜的经验。
故事回到大一年级的暑假,当时我有幸参加清华与牛津大学交流合作的项目,在Christ Church学院体会了三周英国顶尖高校的生活。
住在门前种满薰衣草的诺大房间房间,早晨和基友去泰晤士河边晨跑。河边有悠闲的白鹅挺着脖子对着你的相机摆pose。清风吹出的涟漪上有赛艇队晨练的身影。在和不同院系的同学交流切磋中,我的确感受到国外留学带来的自由之风。
在坚定了出国深造的决心后,大学后面几年的生活被 GPA,GRE/TOEFL,科研填满,回想起来也算是收获不小。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而言,三围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出国的第一道坎就是英语成绩。虽说它是申请中并不太重要的一环,但如果未过线,其他的硬件条件就没有施展的余地。对于大部分申请者而言,托福 100+,GRE320+ 已经足够,其余时间可以多放在科研和课程学习上。
就我而言,因为英语基础比较弱,整个过程磕磕绊绊,GT 都是考了好几次才拿到理想成绩。我先准备了GRE成绩。用扇贝刷了好几个月的单词,在KMF网站上刷了几套题。准备托福时,因为GRE的强化训练,阅读和写作基本不用担心,但听力和口语的薄弱,让我栽了不少跟头。
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准备,英语是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可以稳步上升的项目,并且早解决的话就可以,不必在最后申请前焦头烂额。
在选择科研方向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一条独特的道路。因为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并达到较为专业的水准,才能在海外研修、套磁的时候有自己的特色,成为让老师眼前一亮的地方。
从本科大三进实验室开始,到哈佛的海外研修,到最后博士方向,基本就是相似的技能与研究领域,让我做研究越来越顺手。至于选择导师,可以倾向于更加国际化的导师,这样的研究课题也能对申请有很大帮助,还可以提升推荐信的质量。低年级时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打好数学基础,在大三专业课学习与实验室科研的时候,掌握好核心软件、算法以及研究方法,对自我的提升是有相对大的助力。
另外,一封好的推荐信在申请中的份量是非常重的。北美老师选学生,比较看重声誉和同行推荐。海外研修是拿到大牛强推的最关键机会。在大二暑假、大三暑假可以联系海外教授,即便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好好表现出自己的潜力,机会还是很大我在三月份的时候,联系了Harvard的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学院本领域一位知名教授,几封部件的来往,再加上一次Skype 面试后,有幸得了她提供的 Visiting Student 的机会。于是我在大四上这半年时间,在波士顿体会到了美国顶尖高校的学习文化。
一般海外研修出国的这段时间,主要是帮着组里的一位博士生从事一个或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表现。我虽然八月底才到哈佛,但从四月份开始就参加了组里的工作,远程学习了很多工具与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课题,并有所积累。这样就可以很快融入真正的科研生活,并取得不小的成果。这些对丰富申请材料有很大的帮助。
申请材料中的CV(个人简历与PS(个人陈述)都是重头戏,这里再来人给了我不小的帮助。
我匹配的两位导师,一位清华机械系的Joshua 学长,现于伯克利就读ME方向的博士,与我的申请方向非常对口,在选校规划、PS 撰写、套磁都有特别独到的指导。印象深刻的是,在我准备PS一筹莫展的时候,学长抽出时间帮我慢慢梳理脉络,建议我熟读一篇卢梭的文章《What I Have Lived For》然后围绕自己的几个特质,突出不一样的地方,用一千字将自己的学术形象塑造出来。还 帮我反复修改了三遍稿,多用短句,简单而精准的词语。
另外一名文笔导师 Kris 来自哈佛本科经济系,作为ative speaker在文字修改与润色上有很多技巧和表达方式的改进,删去了很多不自然的用词。并且他在我的CV修改上提出很多特别宝贵的经验,从模版的选择,到如何将自己有限的成果最大化,建议我用金字塔结构,将成果量化清晰表达出来,让最后的 CV 焕然一新。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有出国申请名校的打算,又或者你的时间紧迫,请把申请交给机构。
他们的专业性不是我们在网上看几篇文章就可以理解的,每个专业和院校的侧重点都有很大的差异。
最后,感谢再来人的老师们让我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变化,最后成功拿到了世界Top1麻省理工的offer,拥抱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