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3.0+(本科) 3.7+(硕士) TOFEL:110+ GRE:330+MIT PhD Program in FinanceUChicago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FinanceUCLA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Finance
朋友们⼀直都说我是他们认识的学习曲线最陡峭的⼈。作为曾经本科gpa刚过3.0 的“学渣”,如果不是⼀次偶尔的契机,我也不会发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居然是学术。本科毕业时,我才将出国读博作为⼀个重要的⼩⽬标。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标,拿到了梦校LSE的经济学Ph.D. offer。
在准备申请之初,曾有⼀个⽼师劝退我,说我和⾼质量的中国申请者相⽐没有优势,因为他们⼤多有较⾼的标化成绩,和扎实的数理准备。根据我当时的背景,即使我GRE和托福都考到满分,我的其他劣势也很难弥补。于是,我思考了很久,在再来人的建议下,将自己的申请策略定位为避免“同质化”。我的第⼀篇⽂章关注LGBT⼈群的收⼊歧视问题。这篇⽂章既是我申请硕⼠时的 writing sample,也是我⾃⼰的第⼀个tag。硕⼠期间课程压⼒⼤⼜有thesis的要求。很多同学会选择节省精⼒,继续⾃⼰writing sample的研究。但我决定换⽅向,关注⼀个我更感兴趣也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即⾮洲发展问题。虽然这⼀领域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但却并不被⼤多数就读经济系的中国学⽣关注。所以我想,这也可以成为区别我和他⼈的第⼆个tag。换⽅向意味着要从零做起,也意味着更多的⻛险和成本。所以,在选课⽅⾯,我就进⾏了取舍,规避了⼀些⾮常难⼜得分低的课程。除了本科gpa的劣势⽆法弥补之外,我最后的application package也达到了我的预期。就读硕⼠期间,我给⾃⼰设置的⽬标是拿到三封推荐信。最后,我拿到了⼀封AP强推,⼀封big name强推和⼀封big name平推(但申请LSE的时候没有⽤)。我认为关键是要跳出“舒适区”,积极和⽼师network。读硕期间,我和导师每两个星期⾄少要⻅⼀次。⼀⽅⾯,这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我的idea有趣。另⼀⽅⾯,我每个星期都会发邮件主动汇报我的研究进度。最后和他聊申请的时候,他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强⼒度的⽀持。除了research,office hour也很重要。去某big name⽼师office hour的第⼀个星期, 我们尬聊了五分钟就⽆话可说了。第⼆个星期,我准备了更多的问题去问他。接下来的每个星期都是如此。到了第四个星期,他主动和我说“I can see you really want to do something in this field, let me help you.”其实,在⼀个陌⽣的环境,⾛出“舒适区”需要勇⽓,有时还要逼⾃⼰⼀把。很多时候站在⽼师的⻔⼝,虽然我知道⼤部分⽼师都⾮常nice,但我也不想去敲⻔。这就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步。毕业后,⼀位⽼师约我聊推荐信,我四天内往返中美, 回国第⼆天还要参加GRE考试。确实很累,但我不想让⾃⼰留有任何遗憾。因为我的经历其实没什么主线,如何组织⽂书⼀度让我很发愁。于是,我正式成为了再来⼈的学员,希望可以获得专业的帮助。非常感谢再来⼈给我匹配了⾮常专业的学术导师,⼀位Berkeley的农经博士。第⼀次讨论,我们研究了选校list和推荐⼈选择。因为她对于很多项⽬的优势/劣势都⾮常了解,加之她的insider information,我的选校list在微调之后更加稳妥。第⼆次讨论,我们⼀起梳理了我的经历,试图找到⼀个主线,并讨论了可能的切⼊点。此外,她还跟我介绍了ps应有的⾏⽂逻辑。最后,我们决定重点陈述我研究⾮洲的经历,其他经历则各成⼀段,简单叙述。⼤致过了半个⽉,我们终于写好了初稿。当时,推荐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度觉得申请⽆望。但我的学术导师和我说“我的初稿是她看过最有逻辑和最完整的”,让我重拾了部分信⼼。这⼀次讨论,我们逐字逐句过了⼀遍⽂书,推敲逻辑,润⾊语⾔。她⾮常缜密严谨,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我⽂章的⼏处漏洞。之后,我⼜进⾏了⼀次修改,学术导师也就修改后的版本和我进⾏了⼀次⼤讨论。最后,经过她两次调整之后,⽂书成型。我对文书终稿⾮常满意。在等offer的时候,有时我甚⾄会点开自己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些⼒量或者信心。
在申请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的失败,也经历过崩溃。之所以依然不放弃申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学术的热情。另⼀个原因是,我默认自己在⼀个聪明⼈云集的学校低于平均线,所以⼀直都aim low, work hard. 可能更聪明的同学⼀开始就aim for top10,但我只aim for survival。很⻓⼀段时间,⽀持我继续下去的想法其实是让⾃⼰失败的时候体⾯⼀点,不要后悔没有拼尽全⼒。所有的学校申请都结束之后,我发了⼀个微博,⼤意说不论什么结果,都没有任何遗憾了。我拿到的第⼀个offer,是⼀个所谓的“保底”offer。但我已经达到了⾃⼰的⽬标,所以也开⼼了很多天,拿到LSE就更是惊喜!博⼠期间,我想我也只会aim for survival。毕竟,能在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做最喜欢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再次感谢再来⼈的帮助,让我突破自我,往更高的台阶迈上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