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me
学生简介
Z同学
Top2 CS
GPA 3.5
TOEFL 96
申请 CS PhD
我申请的方向是CS PhD,偏向AI和Robotics的结合。我是大二开始希望出国读博的,于是便开始了艰苦却收获满满的留学准备时光。我最终拿到了UW和UT Austin等名校的CS PhD offer,毕竟2024fall 恐怕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结果对我自己来说是十分满意的。
Part 1
在学长学姐的推荐下结识再来人
导师的专业建议使我少走弯路
第一次知道再来人是听说了再来人专门英美名校,当时有学长学姐申到并推荐给我,理由是能享受优质的海外导师咨询服务。
所以我没太多纠结选择了再来人,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提升科研上面,进入服务后配到的申请mentor和我的方向非常契合,在申请阶段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例如直接告诉我xxx老师今年去了哪里,可能会招人,关注一下等等,说实话本质上申请就是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对于行业外的人士来说,想知道内部的消息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优先考虑选择再来人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再来人的CD老师定期也会提醒我完成各个时间节点该做的事,确保申请进度不拖沓、保质保量完成。
Part 2
PhD申请看录取率意义不大
科研+强推很重要
我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有connection,两边老板打个电话就录了。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不难。难的应该是需要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这种connection。多年前那种突然想读博,零科研零paper直接入职的好日子估计是没了。”
所以目前对于申请CS PhD可以用“灰飞烟灭”来形容,对于陆本来说是难上加难。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海外的connection,具体体现就是你想去的名校的导师的一封强推。强推和强推其实也有区别,这里我指的是那种在这一年甚至几年内给出的最高的评价。
有了这个,其实基本上能保证你去他自己的学校以及知道这位导师的老师那里。当然,以短短的三个月暑研是很难让导师对我们有如此好的评价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早准备,早开始”,比如在大三的春季就远程科研,做半年以上,这样从科研的角度讲也更好,更有可能做出完整的、比较solid的工作。
其次应该是publication list,我本人申请时有5篇文章,其中有2篇已被接收,还有3篇在投但已经挂在了arxiv上(后来也都中了)。我认为申请并不是数文章,而是看你是否有一个“招牌”工作,比如提到某个小方向,大家都会想到几篇最有代表性的工作,那这类工作就算是“招牌”级别的,大家自然会记住你的名字,在申请的时候多看两眼。
还有一种评价文章的办法就是看导师在你的推荐信里会不会强烈夸赞你的工作,如果导师认为这篇文章是非常出色、肯定被顶会接收的,那当时就算还是在投,也会被认为是一篇发表级的工作。
至于三维(在我们当时是二维,因为不要求GRE成绩),我认为是重要的,但重要程度也只能排在和科研相关的事项的后面,且远不如前两者重要。
而且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出色,committee还是知道且会标注出来的,这时对你的成绩的容忍度会高一些,比如我的标化成绩就完全不出色,但也没有耽误我拿到一些面试和offer.
普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喜欢的科研,同时一点点完成背景的塑造就好,不必按假定的重要程度排序然后“刷简历”,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Part 3
再来人帮我护航
整个申请流程如愿获得满意offer
申请流程基本上是9月开始,因为选择再来人协助辅导我的申请,所以在那之前你的再来人CD会提醒你准备好一切的。当然再来人的公众号里也有(从零开始准备博士申请)的介绍,不妨可以看看。
简历和文书也可以找有近期申请经验的学长学姐或者导师帮你修改,因为他们的经验相对来讲更可迁移。在和CD老师的商量下,我们一同制定了我的申请学校计划表。
并且CD老师会帮我制作了一个Excel表格和 to do list,里面汇总了我所申请的项目所需的申请材料清单、截至时间、是否需要邮寄成绩单、网页链接等信息,十分详细。
这样也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专心查看各个教授各个课题组本身,而不需要再额外花时间和经历与看各个项目的申请要求。最终,我也收获了满意的offer.
Part 4
作为过来人
想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回顾本科的申请生涯,我认为是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既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完成了历练,又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其实我没有流水账的去写每一步申请的准备和内容,因为申请本身就是因人而异,所以要单独分析和进行规划,当然还是希望的一些感受与经验可以对大家的申请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