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犹豫和退缩
最开始的我是把国内读研最为唯一目标的,这是一条相对安稳、低风险的路径,无需高昂的学费、本土认可度也高……然而在英国交换的一年,让我非常认同国外的教育方式,这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速的一年,出国的念头逐渐强烈。尽管如此,在好几个月以内,我都没有勇气放弃那条最平坦的路,在看了无数申请案例之后,甚至觉得自己离dream school太遥远,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在劝我“别折腾了,接受现实吧”。
放弃保研,放手一搏
某一天从同学那里无意间得知了再来人,本着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试一试的原则,我们一起就去咨询了。在咨询过程中,老师们很耐心的答复了我的各种疑虑,纠正了我对于自身实力过于悲观的预期,从交谈中我能感受到再来人老师们的专业和敬业,这让我重新燃起了申请的希望。然后,我正式决定放弃保研,放手一搏。
在选校过程中,再来人为我制定了详尽的选校清单,其中就有我最想去的MIT。尽管MIT一直是我的女神校,但其极可怕的录取profile和高昂学费,加上距离申请截止2个月我还没有GMAT成绩,让我心里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不用申MIT了,反正也是浪费申请费”,甚至决定偷偷将其从选校单中去掉。
再来人的客户经理(CD)在关键时刻打来电话为我分析形势,鼓励我去尝试,在他的指导下我咬牙敲定了申请MIT、牛津、剑桥、LSE共四所学校。
文书准备
再来人的文书服务不是那种包办式的,而是充分发动申请人深度思考和自主性的。在文书初期,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学术导师通过视频和我交流,引导我思考自身的经历和职业规划,并要求我首先自主构思初稿,经过学术导师认真的修改,我的故事逐渐成型。其次还有来自剑桥大学的文笔导师帮我指出了简历中“信息冗余”的问题,并润色语言。更幸运的是,在再来人的鼓励下,在MIT申请截止半个月前一战搞定了GMAT。
面试与笔试
大年初一早上我在被窝里收到了牛津的拒信,曾经最有信心的项目被无面直拒,一下子打消了我全部的积极性。几近绝望的我,猛然发现,诶,还有一封未读?MIT?看到牛津拒信下面还有一封MIT署名的邮件,我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是拒信了,怀着悲壮的心情点开,居然看到了interview invitation 几个大字,一下子就从床上开心的坐了起来。告诉再来人的客户经理(CD)之后,他当天就整理好了往年的面经供我练习,于是过年的那几天我几乎都是一个人宅在房间里度过的。
窗外的欢声笑语都与我无关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高考前的春节……
面试日期是大年初八,提前两天来到北京,当时下着鹅毛般的大雪,学校里找了几圈也无饭可吃,于是靠着7·11和饿了吗,度过了最后两天的备考。考试前的上午,我的客户经理(CD)还贴心的发给我先前面试的同学最新的面经,顿时感觉更有信心了。
面试在丽思卡尔顿酒店的餐厅里举行,面试下来感觉非常轻松,完全没有被challenge,于是笔试前有点飘飘然,结果笔试速度没跟上,再加上自己的题目偏难,最后一道离散时间金融的题目完全没做出来。回家的地铁上脑子里全是刚才的笔试,想着想着发现又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于是基本就确定没戏了。
意外惊喜
3月9号的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出门晨读,无意间发现手机里多了一条奇怪的未接来电,百度上随手一搜区号,蹦出了“美国 麻省”四个大字让我瞬间警觉起来,回拨时听着忙音心脏仿佛都要跳出来了。
“Do you know who I am?”, “guess what news I have for you”坏坏的面官还故意卖关子,不过轻松的语气让我基本确定是好消息,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激动,而是有点怀疑面官是不是打错电话了。
“and it’s even better than you expect!”当面官告诉我还有30000刀的院长奖学金的时候,我的词汇已经匮乏到只会说Thank you了。挂断电话,走在初春的校园林荫道上,回味过去挣扎沉浮的几个月,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来总结最好了。
因为无心所以几乎没有压力、也没有功利心,在面试和笔试中体现了最真实的自己。更加感谢再来人,要不是遇到再来人,我可能根本就不会插下这根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