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目标,早做选择
我大概是在大一开始确定了出国读PhD的目标,现在也很庆幸能早早的确定方向并早做准备。首先我对科研很感兴趣,把高校任教或者企业研发作为我长期的职业规划。而在当时大环境下,一段国外求学或工作的经历能起到很大的帮助。此外,我不想将自己的上限设在顺利保研或推免清华等等。海外有更多优秀的平台和同伴,一直以来的经历告诉我:追求高水平的平台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总是有利的。
本科期间我并没有确定研究方向,辗转了好几个课题组,体验了很多领域。这也是考虑到美国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PhD的申请,有很多学校都是统一招生,录取后再选择导师与方向,比如Stanford,UC Berkeley,Northwestern等学校。这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方向的机会。大学阶段我尝试了多个不同方向,这帮助我更好地确定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但也造成了我时间分散到了不同课题组,没有连续长时间的科研经历,也没有获得学术成果。
成绩准备
其实GPA的准备是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在确定出国之前,在每一门课里投入时间获得高分就已经是我日常在做的事情。尽管高的GPA不能在申请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仍然能够反映学习能力。我在国内外的课题组期间,旁观了几次导师对申请学生的审批过程。他们的确关注学生的成绩单,通过低分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排雷。因此关注GPA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并没有很好的GT成绩,但是好在托福都能低分飘过学校的门槛,GRE也是差强人意。因此我有很多对于GT的教训,例如要尽可能早准备,尽可能拿出假期的空闲时间集中准备GRE。对比申请中的其他因素,GRE和语言可能是重要性比较靠后的两项。
Key point: Stanford暑研
套磁申请到斯坦福材料学院的暑期科研,可能是我在背景提升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我在浙大有一段科研经历,但是导师名气并不大,也没有在此项目中发表论文。考虑到一封美国导师的推荐信可能更容易让美国学校的审核人认可,我在2018年初开始发邮件寻找暑期科研机会。由于我还有Plan B(申请学院组织的牛津官方暑研项目)兜底,所以我投递的邮件不多,所尝试的也都是我比较心仪的课题组。最后斯坦福材料学院的一位committee member给了我一个visiting student researcher的岗位。
我把我暑研申请的成功归结为三点:积极主动且不懈的联系、此前在国内积累了不错的科研经验、研究方向有一定匹配程度。我的这一段暑研经历质量是比较高的。一方面是在基本独立完成的情况下,有比较好的进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和导师的直接联系比较多,有进展和问题都及时沟通,在他面前刷够了存在感。这也是我最终获得导师的强推的重要原因。
申请季的得力帮手
申请季的任务是如何把自己积累的背景变成能打动审核人的材料。在这个阶段我也接受了再来人的很多帮助。首先是帮助我选择了要申请的学校和项目,明确自己的实力定位,拉开填报学校的梯度,更容易收获让自己满意的offer。
另一个给我巨大帮助的方面就是文书写作,Statement of Purpose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个人经历、学习能力与科研素质、选择该学校的动机都很好地反映在了里面。再来人给我匹配的学术导师是一个很有经验的PhD学姐,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议。
因为我所申请的材料学PhD项目以Committee决定制居多,所以直接与faculty套磁的帮助可能不大。我曾经对几十位导师进行套磁,但是没有收到任何积极回复。最终主要起到作用的大概还是我的申请材料和推荐信。
最后的几句话
一月底到二月中旬,我陆续接到了Stanford, UC Berkeley, Cornell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PhD全奖录取。考虑到导师整体水平和我的个人喜好,最终我选择了Stanford的材料科学PhD。收获心仪的offer使我非常开心,此前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感谢再来人在我申请全程提供的帮助。留学申请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准备中保持紧迫感,坚持准备。要有清晰的规划,做正确的事情。
难免会有等待的时候,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挫败感和怀疑,这个时候要有耐心,坚持下去。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家也都有满意的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