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选择金工和why选择出国
我真正下定决心出国闯一闯,是在大三上快结束。那时候,作为刚转入经管学院一年的我,才结束在某券商IBD的实习。在这段实习中,我跟着我的老板体验了和多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的谈笑风生,同时也体验了在整理各种pitch文件、法律文件中的力不从心。我清楚得知道IBD可以给一个fresh grad高于其他行业几倍的工资,而且还正值中国一级市场改革的大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个阶段,我更想学习一些和数学、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去了解技术的前沿和科技的应用。
我高中也有过竞赛的经历,所以数学物理还凑活。同时,作为一个金融本科生,自然而然,我最终决定去读金工。至于出国,最开始是因为去Boston的Northeastern交换一学期的计划,因为某些原因泡汤而心有不甘,而后是因为觉得自己如果不选择去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闯荡闯荡,之后一定会格外后悔。
其实出国对于我们金融本科来说,不是一个“夏普比”很高的选择。国内几个top金融硕士足够保证毕业后可以叱咤国内金融市场,也有一批巨佬毕业后直接入职香港BB或顶级PE(比如我的三个室友hhh)。但是,作为一个始终把walk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作为座右铭的人,我还是坚定得选择出国挑战一波。
如何提升背景
经历了十来所学校的网申、面试、拒信、录取,我也对各个学校对candidate的偏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每个学校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是整体无差。接下来就按照我认为的重要程度来说说。
01课程
我认为金工相关课程的全面度和分数高低在申请中是最为重要的。CMU、MIT、UCB等项目都需要candidate在申请系统中填入相关课程的详细名称、分数、学分甚至大纲。Baruch面试的时候教授也会看着你的成绩单聊一下上过的课程。
金工项目对课程的要求大体分为三大块:数学/统计、编程、金融/计量。数学/统计课除了基本的高数、线代、概统,我还修了随机过程、偏微分,我没上但是可以去选的还有常微分、实变函数、数值方法等。
编程课一般要求一门到两门即可。我大一在机动学院,上过C++,大三的时候选了管院的数据结构(不用码代码你敢信,给分也很好),大四上修了前两天上知乎热搜的一位交大教授的机器学习(收获很大,而且在我看来他对我们学生也很好)。
金融/计量课程应该是重要程度排在最后的,个人比较推荐非经管专业的同学选修一下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这些课程个人认为最为实用。
在课程这块,我的背景还不错,课程比较全面,数学/统计课和金融课基本上都是90分以上,所以在申请中基本不会因为我金融本科,而质疑我的数学和编程能力。
02实习
金工作为就业导向的项目,非常看重candidate在业界的经历。这些项目每年都要公布他们的就业率、平均薪酬等数据,所以如果你能通过很强的实习经历表现出在进入项目之前就可以settle down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就会大大提高录取概率。
和金工项目匹配的国内实习机会主要分为公募、券商、私募等。在找实习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份实习是要做什么工作,个人建议alpha、CTA、统计套利、期权(场内场外)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实习内容solid的基础上,公司越big name越好(从申请功利的角度,从学习收获的角度真的不一定)。找实习的途径主要是学校bbs,各种微信公众号,实习群,学校的职发办公室等等。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去申一下外资BB以及CICC的sales&trading或者其他偏量化的暑期实习。
这些暑期实习是带有留用机会的,所以实习过程中supervisor会对你有较高的要求,和平时我们日常实习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面试过程是well-structured,可以锻炼很多soft skills。我的实习经历应该是我申请中最大的亮点,后两段实习都是bigname+relevant,在面试中也经常被项目的面试官问起。
在2018年暑期实习中,我是公司整个部门唯一的本科生summer intern,以及最后拿到我supervisor的强推和oral return offer,这些都很大帮助到了我的申请。
03托福&GRE
不夸张得说,我的英语真的不咋地。托福第一次86分,听力13分。GRE第一次320分都没到。在江浙沪同学动辄首战110+330的情况下,一开始我还是很绝望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便疯狂练习英语。耳机里从日常的网易云音乐切换到Podcasts上的一个叫All Ears English的节目。两个小姐姐每隔几天就会就会聊一些英语中的表达和她们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类似于talk show。
这个节目极大得提升了我对英语的兴趣。另外我也开始做了几篇TPO的听写,感觉效果极佳。GRE就刷题,当题目做得差不多了,分数也就上去了。我个人觉得托福105(S22)以上,GRE325(Q169,AW3.5)以上就足够了。
至少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没有做一件事而产生的懊悔。实际上,人在很多时候对事情困难程度的预期、对自己能力的预期是与真实情况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04推荐信
如果有交换经历,拿到了国外某大牛老师的强推,那一定会加分不少。但是对于国内的推荐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原则是不要出岔子就好。
大部分项目都要求两封来自于学校教授(上课或科研),一封来自实习老板即可。
项目比较
我申了QuantNet排名前十的所有项目加上几个DS的项目。我个人对于项目的偏好是:
Princeton>Baruch=CMU=UCB MFE=NYU MathFin>Cornell MFE=Columbia MFE=MIT>NYU MFE=Columbia MathFin=Gatech QCF。
其实top的几个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其实都差不多。申请项目的原则就是多多益善哈哈。
我和再来人
我的客户经理非常非常非常认真负责且专业。申请中大大小小的各类问题总是帮我迅速、及时、高效得解决。在申请季的时候,我白天有些课程和作业要去完成,所以我一般都在晚上去填写网申。
客户经理小姐姐在晚上也一直都是第一时间回复我的疑问,经常为我忙碌到凌晨12点之后,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而且还对申请中的大大小小事情了如指掌,下到网申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上到各个学校对学生背景的偏好。我总是能从她那里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类信息。
另外,在各个项目的面试前,我的客户经理总是及时和我分享今年最新的面经,我在面试中也遇到了不少原题,这无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我的学术导师(SM)是一位从MSCF毕业的师姐,她现在在芝加哥一家prop trading firm做QR。她指出了文书中很多方向上和侧重点的问题,我根据师姐的建议修改后,文书整体思路更加清晰、细节的例子更加生动、刻画的profile也更加丰满。
关于我的申请季
申请季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跨越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我没有去实习,每天都花一些时间写一点文书和申请材料,准备准备面试,同时也选了一门机器学习、一门PDE。
另外在大学的尾巴上,我也尽可能得去享受在交大校园最后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我一直觉得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是非常成功了。
所以申请过程中,我真的没有什么压力,只是按部就班得做好每件事而已,其他都顺其自然。申请过程中,运气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所以真的没必要因为一所学校给你发了拒信就否定自己,也不要因为被dream school录取了,就觉得自己多么强。
一路走来,见到无数大神,也受到了太多的师长师姐、同学的帮助,我深知自己的幸运和平凡。一位现在远在Luxembourg的朋友之前和我说过,comparing oneself not to others but to the person one was yesterday,我无比认同。
最后,非常感谢一直支持我任何决定的老爸老妈哈哈哈,作为这支“教育基金”的投资经理,我会努力在未来创造超额收益率的哈哈哈哈;
也非常感谢所有关心我、陪我度过downtime的朋友,有你们真的很棒!!Last but not least, 非常感谢给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师长师姐,你们对我无私的经验传授真的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