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出国读博
四年前,还是大三的我,对于毕业后的选择充满了困惑,一边拿到了保研的资格,一边又憧憬着出国申请。可能是由于对从未踏足的充满神秘感的欧洲大陆的向往,我一直比较倾向于申请欧洲的学校和研究所。但大多数欧洲的机构的PhD项目都需要有master学位以后才能申请,于是我最终选择了本校保研。
研究生期间我也曾怀疑过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每次看到已经在美帝读PhD的小伙伴们总是有几许羡慕,但是充实而忙碌的研究生生活也确实让我受益颇多。和导师合作得非常愉快,也慢慢有了一两篇发表的文章,感觉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迈进着。当导师问我是否考虑转博时我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想要出国读博的想法,毕竟是付出了许多努力的梦想,我只想坚持完成它。导师也理解并支持我的决定,并表示很乐意帮我写推荐信,这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申请阶段
语言标准化考试
因为还要兼顾科研,我只用了半个月备考托福(本科曾考过一次,所以有一些经验),1个月备考GRE,还有一个月备考GRE Physics。之所以考了GRE,主要是我在主申欧洲的同时,也准备申请几所美国的top校。但事实证明准备时间确实过于仓促,所以分数也就差强人意。托福二战105分,GRE 154+169, 3.5。但我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欧洲的学校对研究生申请更加看重科研经历和论文,所以我也没有继续花费时间提升标准化考试成绩。
文书撰写
从2018年10月开始,我就开始准备文书的撰写,因为欧洲的ddl总体比美国的早一个月,相应的,录取或者面试通知也会来得更早一些。在此期间,再来人的客户经理(CD)和学术导师小姐姐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总是耐心回答我各种细节的问题,并且能够感受到最终版的文书确实比自己的初稿好了许多。还记得在准备UCLA的申请材料时,我看漏了要求中提到除了PS外还需要一份SOP,发现的时候离ddl只有不到一周了,就很紧急地联系了客户经理,告知情况,并邮件文笔导师(EM)请她尽快修改,他们都非常配合我,这样才最终在ddl前两天提交了申请。
从11月15日递交第一份申请,到1月3日提交最后一份申请,我都持续在进行套磁,也就是给那些曾经回复过我邮件、以及对我研究生期间所做课题感兴趣的教授,更新我的申请状态,虽然这样的套磁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但一方面可以让潜在的导师感受到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试探申请成功与否的大致几率。
面试
在12月19-21日这三天里,我陆续收到了波恩大学(马普射电所)、阿姆斯特丹大学、莱顿大学和慕尼黑大学(马普天体物理所)的面试,当时虽然还有几份其它的申请尚未提交,但心情却轻松了许多,毕竟拿到面试机会就至少有了三分之一被录取的机会,我对自己的面试能力又是比较有信心的。之后我就一边继续申请,一边准备申根签证,积极筹备着次年2月份去荷兰和德国面试的事情。
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原本应该是无比嗨的心情,却因为面试的事情只能暂时压制着。面试的流程都是对方学校院所安排好的: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莱顿大学以及德国的慕尼黑大学(马普天体物理所)遵循的大致流程是“院系课题介绍-学生presentation-导师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可能的课题-导师和学生双选”。而波恩大学(马普射电所)对于国际学生则是直接进行Skype远程面试,通过一面以后会有课题组的老师联系你进行第二次单独面试,如果也谈得很顺利就基本确定offer了。
圆梦欧洲在欧洲参加面试的过程中,陆续收到了美国学校的拒信,只有威斯康辛麦迪逊给了我waiting list。
分析了一下,可能和我的gpa以及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够高有关系吧。幸运的是,我主申的欧洲学校都感人地给我发了全奖PhD offer,这样一来也是圆了我执着四年的欧洲留学梦。经过一番纠结,我最后选择了荷兰的莱顿大学,主要是比较喜欢莱顿大学的导师和课题,学校的整体学术氛围非常不错,莱顿这个安静美丽的小镇也给我留下了很棒的印象。即将离开生活二十多年的故土,前往荷兰开启4年的PhD时光,有一些激动和向往,也有一点紧张和怅惘,内心满怀着对过去的感激,愿未来的我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