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的坎坷
我虽然从大一就被种草出国,其实到大二才开始着手了解出国的各项事宜。在大二的时候接触到了更多的核心课,因此也在二专上转移了重心,最后确定到金融上。其实转专业最难的地方不是课程任务的繁重,而是信息不对称、缺少沟通伙伴的闭塞感,尤其是金融这种需要通过network建立校友联系、实习推荐、机会介绍等注重沟通能力和时机把握的专业。
在这个时候,一名专业的导师真的很重要,再来人帮我匹配的英国、美国在读顶尖项目的学术导师,就能够给予我亦师亦友的指导,很好的解决了我在申请季里各种迷茫与疑惑,包括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文书主线支线修改、PS定稿等,而我收集到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扩展。转专业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但是有了适宜的指导和信息,一切不仅会更加有趣,而且会成为宝贵的经历。困难的路会越走越容易,所以在最不怕困难的年纪,应该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待。
标化考试的建议
作为一个不讨厌考试的人,我从大一暑假开始心血来潮地复习托福,报了个班,考了100+,但是因为考的太早所以过期了。现在见到一个同学我就苦口婆心地劝先考GRE再考托福,毕竟由奢入俭(背单词的量级和刷题数角度)“易”,考好了GRE,托福的阅读和写作就几乎不用再浪费时间复习了。标化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是证明一个人能力的标尺,只需要带着充足的毅力和适当的方法必然不是什么大坎儿。
我申请的专业因为竞争激烈,“名义上”标化不高,但实际上水涨船高。我一开始带着105+来到再来人,客户经理建议再考高一些,最后成功刷到了110+。另外,听说托福之后可以拼分了,所以标化的容错率也会越来越高。
申请季:匠人精神
一开始也面临着很多迷茫和困惑,一度感觉到咸鱼的无力感,但是随着一年年来的各种准备与规划,我逐渐踏上了正轨。一方面在我的积极沟通下,学校的很多老师和朋友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另一方面,再来人的MSP系统有着非常友好的UI和交互制度,例如每个项目的文书都分为自改、导师改、native speaker改的几个版本等,每一个修改的细节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讨论和体现。
在大家都追求快快快的时代,慢下来,或许反而是高质量文书的最好归宿。
再来人的指导
通过一个同样转专业成功的学姐介绍,我认识了再来人。这时候已经是我的大三暑假了。在相对丰富的实习经历下,我其实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和选校/选项目之间的连连看,是有些混乱的,因此也抱着尝试的心态试一试。在此之前,我其实没有了解过再来人,一开始当然也抱有一定的疑惑和忐忑。而这些都在多次和学术导师的沟通中渐渐得到了解答,而客户经理的及时跟进、学术导师对文书的认真负责,甚至是再来人新推出的MSP系统,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专业的匠人精神,这在趋于浮躁的留学圈里比较少见,所以也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和学术导师的沟通、以及和同学们在论坛里的讨论,等一步步的探索,我也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对自己杂乱的学术和实习经历进行了有层次、有目的的整理和筛选。
最神奇的就是,遇到再来人之前,我是铁了心申请美国的学校,但是再来人的学术导师根据我的定位问我,为什么不考虑下或许更适合你的英国项目时,我才开始决定英美混申,否则最后不会喜迎Cambridge的offer。Z所谓世事无常,一次随机的决定就可能决定一个人此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