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向建立
我个人在留学意向的决定上没有太多的犹豫,在大一就早早决定了要申请美国的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经历了高中,特别是高三高密度的应试教育后,觉得自己需要体验一下更加自由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专业是计算机方向,从小有一个去硅谷看看的梦想,所以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决定了走申请的道路。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决定了走留学申请的道路后就没有迷茫,我个人在选择申请硕士还是博士中一直犹豫不决。
我真正下定决心要申请博士已经是大三下学期了,但是通过综合分析觉得自己前期的科研准备和背景积累都很不足,所以决定“曲线救国”,先申请一个硕士当跳板,希望在硕士期间多积累一些科研经历和成果,再战博士。
标准化考试
我个人是先考的TOEFL再考的GRE,实施证明这样的顺序其实事倍功半。由于GRE的有效期是五年,且在准备GRE过程中所需要背下的大量单词和大量逻辑分析,间接让你提前准备了TOEFL的阅读部分,甚至对于写作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建议还是以先GRE后TOEFL的顺序备考方为上策。
背景提升
对于走学术路线的同学来说,尽早进入实验室很重要,且在选择实验室和科研方向上一定要谨慎和郑重。要在确定自己对某个方向确实感兴趣的基础上,努力且有延续性地投入大量时间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我自己在撰写申请文书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果自己的经历在方向上非常跳跃的话,为了将其串在一起体现自己的成长和思考是很痛苦的。关于论文产出,其实大部分的教授并没有期待本科生有一打论文,但是在目前计算机专业申请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有一篇顶会论文当然是很多高bar项目的敲门砖。
但是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因为面试过程中主要要体现自己做过的内容和思考,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走职业路线的同学,一定要尽早开始实习,我个人决定大二暑假就是一个开始实习的好机会。并且我建议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尽量遵从以下两种,一是小型团队的startup,二是big name。前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一般小型创业团队有很多新锐的思想,可以在实习中快速学习到很多,对于积累简历项目也有很大的帮助。后者是因为,如果下定决心要走出国路线,而且是职业路线,那么当你研究生开学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一年都不到的professional的项目刚开学就已经面临着工作的压力,这时候本科时期积累的big name对于过简历关有重大的帮助。
专业定位
其实到了申请季,三围基本确定了的情况下,关于将自己定位于申请前三十的学校,还是三十到五十的学校,还是其他学校,就已经有初步的概念了。建议大家经常去一亩三分地论坛看看,每个学校的录取都有自己的特点,绝对不要妄想自己通过一篇三个小时速成的PS,成功进入三围根本够不上的学校。
例如:耶鲁的计算机会卡GRE 328, 华盛顿的HCI会卡口语26。
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确定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科研资源还是校友资源,是名校情结还是专业排名。
博士项目的选择上,其实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方向契合的导师,而硕士项目的选择上职业导向的硕士和学术导向的硕士,差别还是很大的,一定要三思。
海外科研
有很多同学关于海外科研有一些误解,认为在国内也是在科研,是否参加海外科研并不重要。实际上海外科研的重点是在于尽早与感兴趣的教授建立connection,帮助自己拿到推荐信。在目前计算机申请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基本上海外暑研成了标配。关于海外科研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之间的官方合作项目,目前比较有名的有加拿大的Mitacs项目,美国UCLA CSST项目等。这两个项目是对中国多数高校都很友好的,其他各自学校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但是bar都要高很多。另一种方式是私下套磁教授,这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基本有30%的邮件回复率就已经很好了。这种方式有助于找到感兴趣的教授,但也需要同学们做很多前期准备,例如多看教授的论文,才可能套磁成功。
我与再来人
我知道再来人是在师姐的朋友圈,由于很早就决定要自己包办自己的事情,在半DIY的基础上还有客户经理及时提醒跟进时间线,有同专业的学术导师对于文书思路进行头脑风暴,有native speaker对文书语言进行润色修改,对我的申请真是如虎添翼,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