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出国读书
出国读书的想法从高中就有,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出国读研几乎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事情,只是在项目选择上一直犹豫到申请季开始。读本科的时候一度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这个行业变数太多,一度想转艺术史,但是上了一些专业课之后发现自己对艺术史最感兴趣的部分仍然在于艺术品所承载的人文故事。于是后知后觉地发现了自己对讲故事这件事的执著和热爱,也明白痛苦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乎。
我始终坚信好的故事有非凡的治愈力量。概括而言,我的个人轨迹算是从文学入门,被戏剧吸引,而本科期间做得最多的实践和创作与影视有关,拍了一些短片,写了一些剧本,也零星得了一些奖。
丰富海外经历
签约再来人之后,客户经理老师强烈建议我再丰富一下自己的海外经历。因为高中时期游学过很多国家,大学期间就并不太关注交换的机会,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悔。最终在老师的建议和我自己的筛选下,我在大三的暑假参加了伦敦国王学院的暑校,修了为期三周的Theatrical London: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in the City。当时选中这门课是因为,第一我想补充一些本科接触较少,但我又很感兴趣的戏剧知识,第二看到课程安排十分充实、多元,且结课需要提交3000字的dissertation,应该不水。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虽然最后一周上午上课,下午晚上看戏、逛博物馆,回宿舍还要刷文献写论文,但是效率奇高,而且每天都过得很有活力。更重要的是,这篇结课论文后来经过修改,成为了我申请时提交的writing sample,很好地为正式申请铺了路。虽然暑期课程不比暑研和交换深入,但是却让我对出国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切的向往。
文化艺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开放、探讨之平等,以及朋辈对社会问题的关切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期。再加上伦敦真的是一个太过于美好的文化之都,那种生机和魅力实在令人流连。
考雅思
那段时间里,我还心血来潮、见缝插针地在伦敦郊区的一个考点考了一次雅思,正好卡着回国前一天拿到成绩单。英国的雅思口语考试真的非常轻松友好,考试费用还远低于国内(当时大概是六折),如果有类似的机会建议大家试一试。
选校纠结
有了这些经历,我大概明白自己的热忱所在,当然也会面临新的关于现实的迷茫。为了寻找平衡,正式开始申请前几经纠结,最终决定戏剧与影视相关的专业混申,学术型与实践型项目混申,英美混申
申请材料
由于申请需要的材料各不相同,尤其是有些需要portfolio,有些需要writing sample(s),personal statement的侧重、长度,甚至是文风要求也都不尽相同,申请起来还是相当麻烦的。在这里要特别特别感谢我的学术导师,为我修改各类文书。每次提交的文档修改记录都是遍地开花,感觉自己灵魂已死。但是很快就会收到修订过的文稿,看到旁边满满的批注,那些鼓励、建议和引导,都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自己还能继续努力。
她的热情和专业也总是令我很受鼓舞,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客户经理,帮我和导师就一些繁琐的细节不断进行沟通,并且在我每次搞不定网上平台的时候及时搭救。
Visual Portfolio
关于MFA项目visual portfolio的准备,我个人的建议是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不需要设备非常高大上,但是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对影像呈现的基本把控能力和感受力。如果本科专业有相关资源能够利用再好不过。MFA的录取随机性会比较大,用学术导师的话来说就是类似于买彩票。所以如果一心要读MFA,还是要广撒网。如有特别需要,也可以考虑参加作品集准备类的辅导。(我并没有参加过,不好多做评价,仅供参考。)
影视类申请普适经验
如果要总结一下比较普适的经验的话,就是影视类的申请,无论是学术型导向还是实践导向(非常非常硬核的研究型硕士可能除外),在个人陈述环节,storytelling都是核心力量。以真诚和热忱为底色,想象自己是在做一个movie trailer,把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讲好、讲到人心里去,把自己的能力总结、包装、推销出去,目的就达到了一大半。
申请落幕
如今我的申请季落下帷幕,回头看的时候不得不承认,选校绝对是我感到最头疼的一件事,无论是申请时还是拿到offer后。并且至今我也没能总结出非常好的经验,只能说,如果申请后和申请时的想法有偏差,实在是太正常了,有些路大概必须要走过才能知道高低深浅。
但也不必后悔沮丧,毕竟来日方长。所有的经历本身就已经足够宝贵,尤其是对于想要以“故事”为生的人来说,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