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申请终点回首,曾经的迷茫、挣扎和不安都逐渐变得模糊,也没有想象之中被梦校录取的欣喜若狂,整个申请过程化为了大学四年一部分平静却不平常的回忆。
大一,趁着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我参加了非常多学生组织和活动,学生会、舞蹈协会、广播站、田径队……虽然在各个组织和活动的匆忙往来之间,分给学习的时间略显不足;虽然对于申请理工科项目来说,这些课外经历并没有明显的加分优势,但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既让我结实了许多兴趣相投的朋友,也极大锻炼了自己多线程处理任务的能力,同时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出国留学开阔视野的目标。
大二,我开始了正式的申请准备——备战语言和接触科研。从结果来看,虽然在理工科硕士申请中三维(GPA,TOEFL,GRE)占绝大比重,但在同等条件下,丰富的科研经历和优质的文书材料无疑是锦上添花。正是充足的准备时间使得我可以逐步提高语言成绩,并完善软实力科研背景。
大二上,通过参加校内创新比赛来积累科研项目经验,接触热点方向,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我申请了感兴趣的视觉方向的实验室。利用大二到大三一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项目。虽然很遗憾最后没有成功发表文章,但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科研节奏和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老师也非常nice给了强推,为后面的暑研申请打下基础。
大三下,我开始和CMU老师进行远程科研,并且拿到暑研机会。在大三到大四的暑假,在匹村提前感受了美国高校的生活和科研节奏。
现在看来,EECS混申中,也许CS相关的科研经历对我CS项目的录取有帮助,也许没有。一些硕士项目可能根本不在意申请者有没有科研经历。抛开功利不谈,这些交织着遇到瓶颈的沮丧和发现解决方法的喜悦的科研体验都会对我未来的学习方式和科研选择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我很感激,也十分珍惜这样的体验。
语言方面,我的战线拖得非常长,从大二开始准备到大四申请之前才考出满意的成绩。GRE五次,TOEFL四次。虽说如此,前前后后有效脱产备考时间加起来也就半年左右。其中有几次考试甚至没有什么意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真正有效率的语言考试备考也是这样。当我三战GRE的时候,明显感到自己不如一开始准备高效,并且产生了极大的疲惫感。所幸,在男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申请前的十月份,我又打起精神重新报考了两场G和一场T,终于在申请前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在来看,语言考试在三次之内解决最佳,盲目多次考试毫无意义,有效利用时间并分析问题所在才是上上策。
我与再来人相识也是在申请季前的10月,和男朋友一起成为了再来人的学员。文书可谓是申请路上的最后一道坎。再来人给我的文书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学术导师(School Mentor)帮助我理清PS思路,使得我能够将学习科研经历和所思所想在有限的文字中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文笔导师也很负责,从语法到语义,修改得非常细致。
特别感谢我的客户经理,认真负责又非常温柔的小姐姐~ 总是非常耐心地帮我及时解决问题,帮助我在申请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