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试错”,确立方向
我确立留学意向的时间较早,在大一入校时就很明确自己想申请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大方向的明确使我从大一开始就清楚GPA的重要性,因此在申请时没有让绩点成为我的短板。
但尽管如此,由于课业繁重以及对未来专业规划的调整,我在大四上学期才准备好语言考试、GRE以及科研经历等软硬件,整个申请过程可以说有些仓促但总算有惊无险。
最后我所申请的都是经济相关专业,这样的选择与我大学四年间对未来规划的不断探索密不可分。
大一大二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试错”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参与各类求职讲座、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与学姐学长老师交流,渐渐意识到内源型性格的我并不适合金融、咨询等行业的工作,在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这个行业并无太大的兴趣。
于是我在大三时尝试着开始做一些助研,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这门学科还是科研都能唤起我的热情。因此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我确定了自己申请学术导向的经济学硕士的目标。
“匹配”是申请中至关重要的原则
在确定申请专业后,搜集目标院校的项目信息十分关键。例如在众多经济学硕士项目中,有一些项目是明确的科研导向(例如我最后决定去的康奈尔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有一些项目是明确的应用就业导向,有一些项目设置更加灵活、在校期间能有较大选择空间因此同时适合科研和就业导向的同学。这些信息从项目官网上能够获得,例如项目目标的声明、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去向等都可以帮助判断其导向。
除了从官网上获取信息外,再来人在选校定位环节也能为申请者提供很大帮助。再来人对项目信息搜集得非常全面,能够根据申请者的专业意向筛选出合适的项目。
对项目的充分了解是申请的第一步,这能帮助申请者节约精力和财力,如果因为背景与项目不匹配导致无法录取,既浪费了申请费、也在申请季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是人财两空。
搜集项目信息的重要性
搜集项目信息的另一关键作用是帮助自己有方向性地进行背景补充和提升。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其他专业,很多都对申请者的先修课提出了要求。例如经济学硕士项目大多数都要求了微积分、线性代数、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针对转专业的学生而言就能根据先修课的要求在申请前及时补充选课。
一些学术导向的项目要求申请者提供writing sample,因此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也十分必要。一些项目还在官网上列出了对语言考试、GRE和绩点的要求,由于语言成绩只是针对国际学生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国际学生有足够的英语水平进行学习,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过线即可;而GRE和绩点则不同,在申请中分数越高越有竞争力。
因此根据项目对成绩的要求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进行分数提升,也是节约宝贵时间的一大法宝。
最后:要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除此之外,再来人对各项目往年录取者信息建立了数据库,因此在申请选校时能根据我个人的申请条件匹配出每个项目对我而言的申请难度,合理的申请策略也能帮助申请者避免在申请季出现焦虑情绪。
回顾我的申请经历,尽管在大四上学期临近申请前才准备好“三围”成绩和科研经历,但得幸于对申请项目的充分了解才得以稳重求胜。
也希望后面的申请者能做好充分的准备,“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取得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