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一个曾经让我不屑一顾的选择
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对于学术的追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清华大学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机会:本科期间无论是去学长的公司实习,还是各种学院安排的机会,都能很好地帮助到立志走向学术道路的人。
可稍稍有点遗憾的是,我直到大三上,都对搞学术,然后申请PhD这条路是有点不屑一顾的。
出于一些或许看起来有点可笑的原因,我觉得人类的学术行为只是一种盲目的机械劳动,而申请读博只是无谓的人云亦云的跟风行为。这也是我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坚持不参与写论文之类的工作的原因。
从不屑一顾到坚定不移,是什么改变了我
大三下的时候,尽管对PhD的选择仍然嗤之以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申请了出去交流的“公费旅游机会”。我前往了美国的M大学。也正是在这个期间,很多事情的发展影响了我对于未来学术道路的规划,并引导我坚定不移地走上了PhD这条曾经让我鄙夷的道路。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因素。我弟弟在大学读的专业是数学,作为一名纯数方向的数学本科生,他必须去追求一个PhD来实现他的学术理想,为了跟上他的脚步,我当然只好也去读个PhD了。
其次,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实习时的工作,虽然在实习期间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工业界和学术圈的种种区别使我不得不反思之前一心想要留在工业界的计划,开始寻求改变。
最后,当我在M大学进行交换的时候,我调查了一下一些读过PhD的人对于PhD的看法,以及看到了Randy Pausch’s Last Lecture,我意识到了,或许读PhD就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梦寐以求的能够专注于一个领域并从而改变这个世界的机会。
临阵磨枪—惊险刺激的标化考试
当我做出申请PhD的决定时,已经大三下学期了,距离申请也早已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我的标化考试的备考工作只能用“临阵磨枪”来形容,虽然最后“不亮也光”,但在这里还是希望通过我自身的经历,提醒大家务必尽早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学术道路,如果确定了PhD的道路,那么一定提前开始标化考试的准备工作。
说回我自己,在去美国前的二月份,我被我弟怂恿着去考了下托福,结果只有94分。交换期间我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努力干活上,并投出了我的第一篇付出了心血的论文。然而托福却一直像个幽灵一样徘徊在我的生活之中,失败的托福成绩使我不得不在交换时期的时候花很多时间用来背诵各种各样的单词。八月底的时候急急忙忙地考了GRE和TOEFL,结果GRE运气好倒是过线了,TOEFL却因为考前失眠导致大失败,最后差了两分。
九月初的时候,我回到了国内,得到的第一个好消息是之前投的论文中了,有了上学的资本。但是之后因为在国外交换时的项目还没有干完,依旧陷在没有尽头的写代码中。这也导致我基本没有时间准备托福,只好连续报了四次托福来降低风险。
幸运的是,我在9月24号又去裸考了一次,在国庆假期,我拿到了理想的托福分数,总算是放下了一件悬在心里的事情。不过接下来一个月,我依旧在忙之前的项目,屡次打算开始写PS却往往无功而返,在十一月的时候凑出了第一个版本,基本就是我之前做过的东西的流水账。
简历什么的就按照之前的来了。这个时候我弟给我发来了再来人的链接,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我也就只好抱起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我最感谢再来人的一点是,在我把我的Personal Statement第一版发给我的学术导师(School Mentor)的时候,他对我说,他希望的是看到我的独特的东西,而不是一篇普通的简历的复写。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怀着一种我就是我的自负的情绪,我用稍微拙劣的英语和文笔开始写下来我对于整个领域的看法,以及我未来的研究思路。直到现在我也坚信这份PS是非常独特的。这样的PS也受到了再来人导师的肯定,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反思了我在科研中看到的东西,想通了一些悬在心里很久的疑问,有了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的希望。
带着这份PS,我在申请前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也就是我之前投的那篇paper的会议。在会议期间,我找到了即将赴美任教的W教授。与W教授结识其实是在G/T备考期间,通过一位学长介绍认识的。在简短的微信沟通后,我感觉我俩在研究观念上比较一致。在会议期间,我和W教授围绕我的PS的内容聊了一个下午,可能是因为我的诚意和想法稍稍打动了他,他直接承诺了会给我发offer。于是比较幸运地,我在申请还没开始前,就获得了非常棒的口头offer。
开会回来,距离各个学校申请的ddl就没有多久了。我催着之前的教授提交了推荐信,并在网上完成了各个学校的申请的表格。现在回想的话,我的推荐信其实是不够强的。虽然有M大学的一封较强的推荐信,但是剩下的,就只有在学校实验室拿的一封,和实习的公司里拿的一封。这两封对申请没有足够大的分量。无论如何,我的申请的基本流程就这样结束了。
OFFER
之后的事情,就是等待offer了。虽然我早早摆脱了失学的苦恼,但是收到CS四大拒信的经历并不是那么好受。某个学校的AP和我进行了联系,稍稍聊了一下,却发现我和他在研究的信仰上有着本质性的偏差,使我放弃了去那所学校的想法。
之前交换的M大学也发了offer,但是考虑到我更希望能够在PhD期间体验和本科期间不同的生活,我最终还是决定去跟着W教授做。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中旬,我前往了W教授所在的学校进行访问。我感受到了那边自由而又充满活力的实验室氛围,看到了当地无与伦比的美景,不由得开始期待之后的学术道路了。
申请已经结束,得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了。
点击查看更多学员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