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第一封PhD录取是在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第一时间我想,嗯,有些备选学校可以不用申请了,真省钱~反应过来之后,除了惊喜自己的申请季提前结束,更多的还有感慨和感谢:
感慨就这样挺过了这跌宕起伏的六个月,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爸爸妈妈,和跟我并肩奋战的“再来人”们。
01
初遇再来人
六个月前的2019年夏天大概是我人生为数不多的瓶颈期之一。因为想读博士而放弃了提供工作签证的工作,辞职回国,第一年申请却以“全聚德”收场。思前想后我决定不能为沉没成本所累,继续申请,也就是在这时遇到了再来人。
再来人的导师团队背景信息向学员保持公开,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既能够保证学员和导师的专业对口,也避免了签约之后得到的服务“货不对板”。
除此之外,负责前期咨询的小可爱Lulu老师用她的热情和坦诚打动了我,对当时没有安全感的我知无不言,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这个团队因为专业而流露出的自信。
02
六个月的极限申请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和客户经理(CD)讨论之后,我们给这次申请定的调子是“经济实惠的最优解”:先集中解决我的两个明显短板,GRE分数低和科研背景不足,同时开始前期套磁。
我的第一位SM导师是哈佛语言学博士在读,在了解了我的目标是读文科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之后,老师建议我再多读一些相关专业教授的文章,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兴趣点。
因为之前在Google的工作经历,我的目标专业一直是计算语言学或者语料库语言学相关,但是读了很多paper之后发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现在回想起来SM导师可能比我自己还要了解我的想法,对于PhD来说在申请之初多做调查,在选择专业时平衡主观兴趣和客观能力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
换专业后CD老师马上为我匹配了第二位SM导师,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创业者的经历,使得导师对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后期的文书写作和模拟面试中,导师又从逻辑和内容几方面,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帮助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之后给了面试的几所学校都顺利拿到了录取。
我在8月底和我的客户经理沟通了可供选择的学校项目,并于9月初就确定了要申请的所有项目,这申请的第一炮算是正式打响了。
这次申请中我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应该是选校,合理的选校能让你在申请中知己知彼,对申请结果心里有底。换专业后我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读教授的paper发套磁信。
因为有套磁老师帮我筛选教授信息,CD老师一遍遍查数据库跑教研缩小选校范围,最终我们把范围从40所学校缩小的10所左右,确定申请的学校全部提前跟教授取得了联系确定过招生情况。
03
和优秀的人结伴前行
说说再来人的老师们最打动我的几个点吧。我接触过的所有老师都有grad school的经历,首先个人能力过硬;
其次整个团队分工明确,申请的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时间线和负责指导的老师跟我及时对接,有效避免了在紧张的申请季中手忙脚乱。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有很多留学机构都不具备的,乐观而有趣的灵魂。这种特质可能常常被忽略,但处于人生上升期的焦虑的同学们需要的,不是对于不足的一味批评,而是有效的帮助和对前方曙光的期望。
有“渡人之心”的老师,才能接受学生的不完美,并助其逆风翻盘。每当我纠结的时候,总能从老师们那里得到临危不乱的支持和鼓励:“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有Plan B”,“别担心这点小事绊不倒你”。
我相信这种冷静和自信不单单是能力使然,更有对学生以己度人的真心付出,正是这份真心使我们成为了一个team,共同播种努力,也共同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