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规划,早治疗
四月初集齐了所有申请结果的邮件,申请季正式结束。这几个月的准备与决定有一些匆忙,有一些随性。我是在大三下学期结束后才确定要出国申请,几乎没有比这更晚的了。大三下很幸运的去一所德国小城的大学交换一学期,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看到了许多伙伴的热情和那种独立的状态,看到了课程中强调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那是一段全新的经历。交换学期末,我放弃了本校保研或者直博的机会,决定出国,想的是在这样全新的环境中也能做好自己、提升自己。做决定时内心莫名其妙的平静,但一点底也没有。
总的来看,我申请季的规划与时间节点可以直接拿去当反面教材了。早规划,早治疗,才是王道,例如如果能在大三暑假前考出英语成绩,就能为申请季腾出大量时间。但即使是在匆忙的节奏中,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
定位与选校
最初决定出国时只定位在欧洲的学校,非常佛系,欧洲学校较少,按照不同层次选校相对来说容易些,后来打算增加一些美国项目还只是想着要在这唯一一次的申请季收集一些拒信。在进入再来人辅导项目之前,对美国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确定要申请Robo项目后,Coordinator花了很大力气帮我列出了项目清单与推荐选择项,从这之后,申请季进入加速阶段。
这其中我的想法变过几次,在一众的硕士项目申请中又增添了几个博士项目,对于硕博之间的选择,最好早点想清楚怎么申请,当时我还比较犹豫。拿到PhD学位不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在写SoP时我也意识到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有一些分散,只能说是起步阶段,我不想把自己推向一件没做好准备的事情,盲目地把以后的生涯绑定在这个方向上。现在再看,硕士项目也是更合适的选择。
个人陈述的写作
“这个不能算是第一版,算是第零版。”想起了当时文笔导师的话语,的确,第一份个人陈述现在拿来看有一些哭笑不得。留给我准备个人陈述的时间很紧,在11月中旬提交了一批,第二批是12月中旬之后提交的。
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写作都是困难的,何况是要讲好自己的经历。一方面是要对自己的经历有全面的整理和认识,不是科研经历的堆叠,重在挖掘遇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在和自己对话,将自己的思考与决心比较连贯的展现在文字中,这凝缩的两页篇幅算得上是一次灵魂拷问,在一次次修改之后,我内心的想法也更加坚定了。
个人陈述是申请季的一个写照,它是贯穿始终的,仔细想想它也贯穿了本科学习生涯的始终。
与再来人相遇
本科阶段我比较独立,咨询别人的建议和想法相对较少。不过在申请季确实需要多和伙伴讨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信息,这对自己准确定位也很重要。
大四上开学时我是想都没想就决定DIY申请了,之后在和一个申请美帝、研究过各个留学机构的小伙伴聊天时强力推荐了再来人,很幸运地赶上末班车,及时的签约了再来人留学。
感谢在申请季中再来人提供的帮助,Coordinator、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的效率都很高,让人印象深刻!Coordinator在流程安排、选校上花了很大力气,文笔导师提供了Native
Speaker的润色,学术导师是ETH-RSC项目的学生,能很好的对我的文书提出建设性意见。感谢!
尾声
很难说有什么是决定终身的大事,再来看四年前的高考,真的觉得如果当初考上了那所学校,现在就一定更精彩吗?申请可能也是这样的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不为自己内心的追求而努力付出,会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新的挑战又要开始了,还是要像以往那样把路走的扎实一些,有时候不是看走得多快,而是看走得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