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向的建立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始终坚持一个简单的信念:要去一个充满更多可能性的地方,不断丰富自己。
四年前的冬天,我也面临着同样升学的压力,作为一名外语类保送生,我最终选择了一所综合性985高校读英语+经济学双专业的本科项目。
当初支撑我做决定的唯一信念就是想扎实地掌握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大学四年也跟自己当初设想的一样,没有受到太多局限,知识储备快速提升,当然也面临了更多选择上的纠结。
虽然大一我就下定决心准备出国留学,但是对于专业方向上一直是迷茫的。英语专业跟非常多的领域有交叉,可以选择的道路十分多元,因此找到明确方向之前,我都在不断地尝试和试错,现在来看这其实是一段历练和soul searching的过程。
但是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学好本专业,保证GPA是基础。在本科期间,广泛的专业课程学习帮助我排除了一些学科方向上的选择,我意识到我并不是一个适合学习偏文学或翻译方向的学生,反而社科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更吸引我。
大一结束之后我选择去LSE交换,跟着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了计量和统计,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具体的统计方法,当时根据教授的建议,我开始了解公共政策方向。于是回国之后,我联系了经济学院的老师,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助理。
可事实是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朝着公共政策方向发展。当我在一家政策性银行实习之后,发现自己对以前向往的国际开发合作相关的工作并不能说很喜欢,又一次陷入迷茫,质疑自己的选择。
后来通过学长学姐的介绍,了解到了再来人,CD和SM导师十分专业和仔细地帮我评估了自己的兴趣、特点和职业规划,各式各样的讲座帮我又一次全面地了解了公共政策领域,我们很快在方向上达成一致,明确下来了MPP/MPA和quantitative method的申请方向和规划(申请季又结合了自己的背景和未来规划混申了BA/DS相关项目,再来人也很nice地帮我提供了这方面导师的咨询),并且在大二的时候找到了一份有针对性的咨询实习,大三暑假做了一份比较quant的实习,学到了不少机器学习的应用。
我印象中记忆最深的一段经历是,大三我对计算语言学和语料库研究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这不免又让我纠结于方向选择。再来人CD和SM导师一直都很鼓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没有一味“功利”地让我去做背景提升,后来我渐渐发现了一些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的交集。
标化考试
大二下到大三两个专业的课业压力变大,GRE有一段时间怎么考都没有320,再加上没有顺利找到理想的暑期实习,当时CD老师了解到我的状态,通过多次语音沟通,帮我梳理了背景提升和考试之间的轻重缓急,在申请冲刺的这段时间做了合理的时间规划。在实习结束之后,回学校安心准备了20多天GRE很快考出了理想的分数,一方面我完成了一份很solid的实习,另一方面GRE也很快出分。
申请季
在申请过程中,从项目选择、申请策略和文书修改,再来人在每一个环节都给我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7-9月份,我一边实习,一边选校。CD老师帮我搜集了不少往届学生的案例,给我提供了各个相关专业的项目汇总,大大提升了我信息搜集的效率。
文书阶段,我先从修改cv入手,同时开始构思第一版文书框架。我记得初版文书就有写了不下十稿,在一段“苦苦”理顺文书逻辑的过程中,SM导师跟我一起brainstorming,很快帮我理清逻辑线索。
由于MPP项目会有各式各样的文书和cv/resume要求,SM导师在meeting时会告诉我每一项材料的侧重点、他所了解的项目情况和自己入读体验等等。在SM和EM导师一遍一遍修改和润色之后,我的文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之前生硬的逻辑框架,变得娓娓道来。
最后:感谢
申请季即将进入尾声,每一段申请的经历不可复制,唯有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不断挖掘自己潜在的可能性和特质。
最后,留学是人生的一小步,更重要的是探索、经历和反思,祝愿每一位正在奋斗的你,勇敢地去面对和征服所有的挫折和彷徨,超越自己,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