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差点照错镜子的小猫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小白猫和小花猫一起去河边玩,小花猫玩了一脸泥巴。小白猫看到脏兮兮的小花猫,以为自己也是脏兮兮的,赶忙去河边洗了脸;小花猫看到小白猫干干净净的,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照样沾沾自喜。
我的留学申请恰如这两只小猫。我的学校素来有PhD出国的风潮,称之传统也不为过。所以在我大一一进校,周围同学讨论的话题就是你打算保研还是出国。在这样的氛围里,隔三差五就有出国经验分享讲座,或是留学机构举办的咨询、分享会。很多同学群里出现最频繁的词莫过于GPA, TOEFL, GRE, offer,可以说很多和出国留学有关的信息都是喂到嘴边的。
我以为我很清楚去名校该走怎样一条路,毕竟那么多案例摆在这儿,怎样的标化成绩、科研经历,最后会去怎样的学校,几乎可以对号入座。我看看别人的申请结果,几乎认为那就是我的未来。
申请季的陪伴
但我逐渐意识到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其他的小猫脸上有没有泥巴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我心心念念的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这条路,不是物理、化学、计算机这些学校的主流方向。具体一点地说,我感兴趣的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这个方向国内起步晚,和国外差距还比较大,我知道我如果没能去国外体验他们的研究生培养,是不会甘心的。
但是以往我们学校申请神经科学的案例少之又少,对我参考价值也不太大。对我而言,学校里的一些官方暑期科研项目,根本就没有“对口”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了再来人。我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一位领路人来解答我的疑惑,而再来人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申请方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怎么样也比我孤军瞎战要好。加入再来人后,他们火速为我匹配了一位在Top校念心理学PhD的学术导师。和她第一次视频后,我感觉终于有一个能懂我研究方向的PhD申请过来人能给我一些指点了。
此后她就和我一起讨论PS该怎么写。首先是帮助我发掘我以往研究经历的关键词。在我理解下,这就好像是塑造一种特征鲜明的“人设”,帮助招生委员会迅速地认识我,了解我的特长。由于她自己是心理学的PhD学生,她会告诉我,其他申请者一般会怎样描述他们自己,哪些话是大多数心理学申请者都会说的,帮助我“避雷”,不去写那些千篇一律的话。
此外,她还跟我分享了很多别人文书中好的和不好的地方,指导我怎么写出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怎么有逻辑地叙述几段科研经历,怎么采用平实的语言让一个外行能迅速明白你的研究。因为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我的也有一些重叠,所以她会给我一些有用的建议,比方说某个术语可以怎样改写得更便于理解。
然而,就算我及时地认识到了我申请形势的严峻,在大四申请季的开始阶段,我再一次变成了小花猫和小白猫。我会每天和好朋友交流申请的进度,然而他们都是其他专业的,实际上在时间安排上是略有不同的,而我却心大地跟着他们的时间走,觉得不急不慌,别人来得及我就来得及。
直到有一次和学术导师讨论文书,她问我你最早的ddl是什么时候。我当时还以为和我其他同学一样,都是12.15呢,结果看了一眼官网,傻眼了——最早的一个项目十一月底网申就截止了。好在当时还有一个月,我改文书的效率立马突飞猛进。
我拜托客户经理向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打个招呼,告诉她们我的截止时间比较早,需要在这几周跟她们多次联系。好在两位导师效率也很高,每次都会很快地帮我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我。最终在再来人的帮助下,我的申请季也算是平稳落地了。
最后收获梦校
总的来说,我的留学申请道路是前期畅通,后期波折。我很幸运可以在刚进校时接触到丰富的留学资讯,它们帮助我选择了一条大体正确的道路,尽可能地取得高分、积累科研经历,提升自己的背景,为申请季积攒底气。
同样幸运的是后期遇到了再来人,它让我获得了更多专业领域的信息,给我做申请定位,帮助我规划申请季的安排,打磨出满意的文书,在我被冗余信息包围的时候捞了我一把,最终收获满意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