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申请哲学系
申请哲学,可以算是我误打误撞地摸索兴趣的结果
我的本科专业是PPE,即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高考结束后,我本打算选择经济或财金类的专业,但发现人大开设了一个PPE实验班,在我入学的那年首次进行高考统招。出于拓展视野、避免落入“理性经济人”窠臼的考虑,我填报了PPE实验班的志愿。该实验班在本科期间不分流,强制学生修完三个方向的基础课。就这样,我在大一大二阶段对三个方向都有了基本了解,但兴趣和绩点都较为平均。
在大三,我有幸通过班内选拔赴牛津大学交换一学年,这段宝贵的交换经历将我引入了哲学之途。牛津的哲学系图书馆紧邻数学系,小小馆内藏书颇丰,充满让人安定的沉思气息,在那里我看过窗外的新雪和春光,也痛并快乐着地读过休谟,啃过康德。
牛津的小班制教学十分适合哲学讨论,我在国内的课堂上总是不好意思开口,但导师的一对一面授迫使我更积极地表达见解,慢慢地,我领会到了理解、思考和论证的本然乐趣。于是,大三暑假前,我终于明确了自己想读哲学的心愿。
哲学系申请的小众之处
选择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走入了“非主流”之路。(英美)哲学系的申请是小众的,其小众之处起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项目设置上。直博对陆本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英美哲学系的硕士项目尚可以一试。顶尖的哲学系硕士项目是牛津的Bphil in philosophy和波士顿名校Tufts的MA in philosophy,但它们的难度仍然不亚于排名十五、二十左右的博士项目。其他界内认可度很高的项目包括英国的圣安和剑桥,美国的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布兰迪斯学院,加拿大的西蒙菲莎大学,具体可参考一个专门的英美哲学界网站“哲学品酒师”(https://www.philosophicalgourmet.com)。
一些big name下也会设有哲学硕士项目,比如我申到的芝加哥人文硕士项目就有很强的哲学分支。但总体而言,哲学硕士项目大多设在纵排一般的大学,需要用心查找和筛选。我和我的项目经理以及学术导师在这方面一同做了许多功课,在这里特别感谢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其次是录取人数上。哲学硕士项目一般少至8人,多不过30人,其中的亚洲面孔更是屈指可数。
最后,但恐怕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录取标准上。在哲学系的材料审核中,writing sample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一篇逻辑缜密、规范清晰的文章是申请哲学系最重要的材料,其次是推荐信,它们分别构成了证明申请人学术能力的一二手证据。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英美)哲学系对标化成绩的要求。一方面,哲学系在决定申请结果时并不特别看重标化成绩;但另一方面,哲学系基本由母语使用者垄断,对英语的扎实掌握是一项无法回避的隐形要求。从事实现象上来看,哲学系申请人往往都有不俗的语言和GRE成绩。
我本人考过三次雅思,成绩分别是8/7.5/8。在听说读写各项中我特别准备过口语,最后一次的口语达到了8分。给大家的建议是考前看看口语题库,对主要的话题有所准备。有余力的话可以想些比较新鲜的语料,破除考官的审美疲劳,有利于拿高分。
大三下的四月份,我在准备两星期之后一刷GRE,取得了333(V163,Q170,AW4)的成绩。虽然哲学系多V165+,AW5+的大神,但我的成绩已经在申请人中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于是当即决定分手GRE。我备考的心得是:记忆和理解并行。
除了例行的背单词外(囿于时间,其实背住的只有一半),我还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理解上。做完一套语文题,我会花大量时间订正所有的错题,重新精读里面的文章,把繁难的句段拆解开来,厘清它们的逻辑,记忆其中常见或实用的词汇。
哲学系申请的大众之处
哲学虽然“非主流”,但的确有其普适的一面。在申请哲学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大众”之处才格外迷人。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系特别包容。它乐于吸纳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只要你有一篇有力的ws,修过一定的哲学基础课),且能整合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兴趣,从物理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美学,各个学科的纵贯线标记着哲学内的不同分支。在查找各个哲学项目的资料时,我总能看到一些研究兴趣跨度很大,或尝试过多个学科的教授,这也使我更坚定了PPE转P的决心。
其次,哲学对理性思考的重视、英美分析哲学对语言清晰性的追求已经深入人心,学习哲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对于任何学科里的佼佼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举一个最切近的例子,再来人为我配备的文笔导师是一名牛津在读的医学和神经外科博士,并非哲学系学生的他,和我申请的项目看似遥远,却对我的文书帮助极大。他在精准把握我原有文意的基础上,把文书修改得更加具有逻辑层次,而且用地道的语言改进了我生硬的表述。通过互相理解和讨论,我们最终写出一稿清晰晓畅的文书,它既有独特的个人故事,又符合哲学系的精神。
最后,不管小众大众,都是就他人观念和外部环境而言,希望大家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求学路上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