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高中时代,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描述IT行业发展史的书籍《浪潮之巅》(吴军著),书中不仅仅描述了美国顶尖科技企业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更提到了斯坦福大学,一个高科技(计算机)工业界顶尖人才的摇篮,它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顶尖的科技人才,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天堂。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的高中生来说,就像开启了一扇世界的大门。并且对于这个大门外的世界出奇的向往,想着如果有机会能在这样的校园中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该有多棒啊!因此,从那时开始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想法。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毫不犹豫地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填了电子信息类一个选项。当然,那个时候我对这个专业的认知非常浅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热爱信息科学的学生都能够改变世界,不过确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学科无以伦比的美感,一次又一次地在见证前人伟大的智慧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因为个人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后来就选择了偏理论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具体方向,课程和科研的选择也基本都是基于此的。
很巧的是,本科期间我去听吴军先生(《浪潮之巅》作者)的讲座,和他说了我可笑的少年梦想,没想到受到了他热情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留美的目标。
- 暑研:让理想更近 -
终于因为一次暑研的机会,我第一次走进斯坦福的校园,仿佛离自己高中时代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每天当我从宿舍走到系馆的路上,看到松鼠在树林中穿梭,加州迷人的阳光洒在古朴的砖瓦上,我感到自己仿佛活在梦里。所以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坐在没有窗户的实验室里推导公式,那段时光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是闪耀着阳光。
暑研的课题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在前期我们进展很顺利,很快就解决了一个特殊情况,并得到了非常优美的答案;但是在处理更一般的问题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这个困难还困扰着我。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几位斯坦福教授的指导,每次和他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惊叹于他们学识之渊博,反应之敏捷,每一位老师的三言两语都值得我回去琢磨一整个下午。除了科研,我也常常和同行的小伙伴一起玩《文明》,去看海滨的落日,不过最让我难忘的经历是在帕洛阿图参加创业者的烧烤聚会,在聆听人们的创业故事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浪潮之巅》中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在那时,连聚会提供的叉烧包和烤牛仔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申请:早准备做足功课 -
斯坦福的暑研很快就结束了,回来后就进入了繁忙申请季。在准备阶段,感觉自己算是一个偏佛系的学生。
关于语言考试,我就是在大三上的时候正常准备的,大概每天早上吃饭时顺便做点模拟题,然后考完觉得分数可以接受就业没有纠结要去再刷更高的分数,不过后来和一些老教授沟通,他们对于GRE成绩还是很看重的。另外,经过一轮申请下来,我认为GPA和推荐信也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GPA说明了本科期间的学习情况,推荐信更多的是对个人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各方面的认可。
关于文书,在准备文书时,我是非常用心的,很多地方再三删改。再来人导师也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无论是文书修改还是文书构思,都提供了宝贵的辅导。
申请中也有些许遗憾,由于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斯坦福上,其他有好几所学校并没有进行前期的套磁工作。带来的影响就是后来被录取之后需要花很长时间把有关老师的信息过了一遍,甚至在选择博士导师的时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经历。现在看来,如此重要的抉择是应该早一些就开始准备的。
关于面试,我遇到面试问题都很一致,基本上是以往科研经历的回顾。但有一个伯克利的老师在面试最后问了我一个technical question,遇到了一点小困难。所以,对于面试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需要在准备时做足功课。
关于论文,由于之前和一些国外committee的老师交流过。我的看法是,其实在大牛老师的眼里,我们发表的论文内容相对肤浅,录取过程中很少会阅读你的论文,所以文章导向型科研的帮助对于某些顶级学校未必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仅表一家之言。
在整个过程中,再来人团队服务非常贴心,比如CD(再来人申请总监)小姐姐不但能够在院校选择和专业领域上给予支持外,还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慰藉。漫漫申请季,这些鼓励非常有用。
同时,再来人的导师对我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帮助也是各方面的,不仅是在构思文书,修改文书方面。比如在我选择导师的时候提供给我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我茫然无措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再来人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引。
- 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 -
对于申请结果,斯坦福很不幸的拒掉了,不过我比较幸运的是得到了MIT老师的赏识,有机会去波士顿继续我的学业,虽然离梦想有一些偏差,但我也很庆幸找了一个我很崇拜的老师作为导师,这位导师让我感觉前方的深造之路光明而美好~!申请的过程充分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还是要看缘分,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当年那个沉醉在加州阳光里的少年,最终要在新英格兰的暴雪中继续寻找人生的答案。
更巧的是,虽然与斯坦福擦肩而过,却没想到最终去了和吴军先生女儿一样的学校(见《大学之路》)。而且这所学校吸引我的原因和他女儿也颇有相似之处:我也被MIT的艺术课程深深吸引,也期待能和河对岸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回忆过去四年的一切过往时,我想到最多的还是那些帮助我的人,他们不嫌弃我这个幼稚的小孩,原因教给我很多人生的道理,带我见识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展示给我未来的无限可能。和他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或许经历了一些风雨,不过我今天似乎只记得阳光了,所以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会显得有些理想化。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任何一个读到的人有一点点微小的收获,那我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