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准备 -
得益于本科时的老师,我从大一入学后不久,就开始接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在上课之余,慢慢也读了不少文献和书籍,开始上手一些简单的数据和建模工作,潜移默化之中迷恋上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大约在大二上学期,我决定把学术研究作为未来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开始考虑申请北美的经济学PhD项目。
具体的准备说起来很简单,但也十分乏味——GPA、英语、科研。如果说绩点和语言考试尚有迹可循,我想对大多数博士项目的申请者来说,科研经历并没有任何定式,只能抓住一切手边的机会。我自认为是一个相当“专心”的人——在决定了申请PhD之后就投入了几乎全部精力,搁置了包括社团、实习和学生工作在内的各种活动。
PhD的申请之路或多或少是有些难熬的,想要进入顶尖的项目,必须要从大一大二就开始着手,学最难的数学课,不断地刷高英语成绩,在各种研究项目里帮工,和大牛老师套瓷。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一路上会有很多的艰辛和忐忑,但这些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 海外交流 -
为了增加自己的海外背景,也方便为推荐信作准备,我在大三的时候申请了美国的交换项目。交换的学校是自己领域的Top 10,也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所以交换的这一年学习格外用功,也旁听了PhD级别的课程。我觉得比起选课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交换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有幸以助研的身份参与其中,甚至获得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对于很多申请者来说,尤其是申请博士项目或研究型硕士项目的同学,获得海外交流的机会仅仅只是第一步,想要获得研究机会和导师的认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这一点上,我建议从最基础的工作甚至是听课做起,和老师熟识了之后再谋求进一步的“升职”。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会选择向感兴趣的教授“海投”自己的简历,这样做可能成功率稍低,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最后,我觉得海外经历是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好方法。在美国的一年,我每天都必须和室友、同事、老板讲英语,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英语水平比出国前提高了很多,所以回国之后几乎没有准备太久就顺利考过了GT。
- Econ PhD 申请杂谈 -
近几年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有兴趣申请经济学博士,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学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相应地逐年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据我所知每年还是有很多来自大陆的申请者进入了非常顶尖的项目。
据我的观察,成功申请到Top 10经济学博士的同学们在背景上大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强推荐信、丰富的助研经历、海外交流、高GPA和英语成绩、深厚的数学背景、科研成果等等。虽然这些条件并不都是必须的,但成功的申请者一定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每年从上千份申请中挑出几十份录取其实是很困难的,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某位申请者能发出某些特别强的信号(大牛强推、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等等),就会很容易得到录取委员会的青睐。
- 我与再来人 -
通过同学在朋友圈的推荐,结识了再来人。事后证明,这可能是我申请季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我非常赞同再来人的服务模式——和很多市面上的传统中介不同,再来人不会直接帮你写文章,而是找同专业的导师进行启发、梳理,并你一起构思。然后由你自己写出最符合自身背景的陈述初稿,最后再交给学术和文笔两位导师一起修改。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得贴合学生的背景,并做出最专业的指导。
说到这里,我非常感谢LW导师和BT导师,还有负责协调整个过程的Chris老师。LW导师是芝加哥大学的大牛前辈,对经济学申请和文书构思有很独特的思考,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BT导师是罗德学者,牛津大学PhD,对申请文书的语言拿捏非常精准到位,帮我改掉了很多生硬的句子。在和两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的SOP好几次被改得 “面目全非”,同时构思行文也越来越流畅,最终的版本让我非常满意。
我相信再来人的服务对我最终的申请结果起到了很大帮助,最后再次衷心地感谢再来人团队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