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化考试
我录取的院校可以说横跨了美国和欧洲,从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到ETH 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两个offer,到TU Delft(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还有CMU(卡耐基梅隆大学)、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以至于到择校时也颇有些踌躇。
申请一路走来,与其说是把自己展示给申请大学,拿到认可,不如说是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未来的一个过程。任何事想要做成功总是要讲究时机。留学也是这样,很多人都认为留学最晚也得大二就开始准备起,并且在大三的时候就要手持语言成绩、成绩单、推荐信和若干段科研经历,用充分的时间开始准备文书。固然,保守一点的做法,能够承受更少的时间和心理压力,并在充分地准备状态中,把握住成功的时机。但是,留学的准备,有时也或许不用太在意早晚,当你下定决心的那一刻一定是最好的时机。
科研经历
我在大三海外交换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充分考虑之后,决定留学。于是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当时比较紧急的是两点,语言考试和科研项目,都急需充实。TOEFL和GRE分别在大三下和大四上,陆陆续续得完成了考试。
而同时科研项目则面临准备不及的问题。当时申请美国的海研机会已然非常仓促,于是立马“很机智”的联系交换时的德国教授,还好当时交换时留下的印象不错,也获得了教授的推荐信。很多人都说在申请中关于推荐信的作用,感觉比较模糊,很难讲作用的大小。而我的这封推荐信却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面试UIUC时,对方直接说:我看到了你有一封来自xxx教授的推荐信,很感兴趣。这让我也小小的惊喜了下。
选择学校和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我选择项目基本是以美国为主,但是也结合几所欧洲比较大牛的项目。
在选择中,学位和项目的选择,实际更像是一个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过程,比如我本科是强电的EE,在申请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是与本科弱电EE的同学相竞争还是有些许劣势的。
但是如果研究生还是想学强电,能够选择的学校和项目比较有限,这样很多同学们就会选择转弱电或者转到CS专业,实际这时候是最需要想清楚自己未来职业导向的时候,建议学弟学妹们,选择项目前,最好自己想想清楚是自己喜不喜欢的项目。
申请辅导
我的学术导师SR的建议非常的中肯,他站在我的角度去考虑,关于是否要读PhD,以后是否回国等等,都给了很客观的建议,非常重要。也进一步让我坚定了自己申请MS的想法。
另外,文书的修改、面试的辅导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总之,与再来人的导师们流畅的沟通,高效的服务,Native Speaker的视角等等,都是让我很满意的,很感谢再来人的导师和团队成员老师们。
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申请,我认为最主要是要想清楚几件事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和领域?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如果出国,以后想要什么样的Career Path?这些才是申请前和申请过程中自己需要解答的最重要问题。